午夜福利50集在线看,2023国产精品啪啪视频,一级a性色生活片久久毛片,国产91三级精选国产

韶關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8年1月17日 殷煥明)

2018年02月01日 10:18   來源:韶關日報   

  ——2018年1月17日在韶關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韶關市市長 殷煥明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7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全市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實施主動融入珠三角戰略,突出“三大主題”工作和“三大重點”民生,加強謀劃,攻堅克難,狠抓落實,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1338億元(預計數,下同)、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736億元、增長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8.7億元、增長6.2%。

  ——發展質量取得新提升。規上工業綜合經濟效益指數261%,利潤總額增長56%。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3%。來源于韶關的財政總收入、稅收收入分別增長17.2%和10.2%,分別高出上年17.5個和7個百分點。非稅收入占比39%,比上年降低1.5個百分點。

  ——城市提升取得新成績。實施城市提升項目63個,完成投資56億元。芙蓉新城實施項目33個,完成投資62億元、增長24%。蓮花大道一期通車,芙蓉隧道貫通,江灣大橋動工建設,“三江六岸”實現亮化提升,城市綠化、美化、凈化和暢通水平不斷提高。

  ——深化改革取得新亮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淘汰落后鋼鐵產能112萬噸,居全省前列。商事制度“馬上辦”模式走在全省前列。完成市級行政服務大廳升級改造,建成“一門式一網式”政務服務平臺,進駐服務事項979項、占比達95.5%,實現“一站受理、一窗通辦”。在全省率先啟動應收賬款融資服務。

  ——新農村建設取得新成果。2424個自然村完成階段性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278個省定貧困村創建新農村示范村工作實現“四個100%”。1.06萬戶3.36萬人實現脫貧,獲得全省脫貧攻堅綜合評價地級市第一名,我市“六種幫扶模式”經驗被國務院扶貧辦推廣。翁源縣南塘村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村。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全市森林覆蓋率75.05%、有林地面積1911萬畝、活立木蓄積量9054萬立方米,繼續穩居全省首位。在全省開創林業碳普惠制碳匯上市交易先河。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空氣質量繼續保持優良。榮獲“中國十大品質休閑城市”稱號。

  ——社會民生取得新進步。全市民生投入238.8億元、增長19.1%,占財政總支出76.8%。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8萬元,增長9%。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現省級統籌,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和低保人均標準進一步提高。完成棚戶區改造3202套。全面啟動農村危房改造5600戶,竣工3171戶。

  一年來,市政府主要抓了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強力推進產業攻堅,轉型升級行穩致遠

  大力推動鋼鐵、有色冶金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在大力淘汰落后鋼鐵產能的同時,新增特鋼產量20萬噸,特鋼產值增長29.3%;鋼鐵和有色金屬兩大傳統產業工業增加值占比由14.5%調整到16.7%。設立企業技改項目風險補償基金,寶武(韶關)特鋼、大寶山銅硫選廠等一批工業技改項目建成投產,全年完成技改投資60億元。大力培育發展先進裝備制造、旅游文化、大數據、商貿物流、醫藥健康等新興支柱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2.7個百分點,我市機械基礎零部件集群納入國家第三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中車株洲智軌生產基地、億航智能無人機等一批重大項目簽約!叭A南數谷”大數據產業園成功授牌,引進華為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全市私營企業數量增長12.8%! ‖F代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5%,服務業占GDP比重達49.7%。全面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20.5億元、增長15.2%。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6家,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全覆蓋,規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提高到20%。

  二、狠抓園區提質增效,工業經濟固本培元

  推動韶關高新區創建國家高新區,支持南雄創建省級高新區,著力推進莞韶園和華南裝備園開發建設。出臺產業園區加快發展及招商引資政策,改革產業園區(集聚地)工作績效考核制度,賦予華南裝備園管委會市級管理權限。全市產業園區新開工項目174個、建成投產項目59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25億元,園區工業投資占全市比重達62.2%,實現稅收增長11.6%。加強產業服務配套建設,新增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63家,新增省級孵化器、省級眾創空間各2家,增量位居全省前列。實現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零的突破。加強招商引資工作,全市引進產業項目115個,總投資326.6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51個。

  三、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始終把深化改革作為破解發展瓶頸的關鍵,突出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拆除6家企業落后煉鋼設備,實現8戶國有特困企業脫困。凈化解商品房65.8萬平方米,庫存面積下降37.7%。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下放市級行政許可事項105項,清理規范中介服務事項30項。行政審批標準化建設加快,投資項目審批效率不斷提高。完成市縣鎮村四級服務平臺建設。實施工商登記“多證合一、一照一碼”,新登記市場主體2.44萬戶。完善市領導班子成員掛點聯系企業制度,出臺降低制造業企業成本32條,取消或停征41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積極推進直供電試點,統籌降低企業社保繳費比例,全年減輕企業負擔43億元。成功爭取乳源縣少數民族地區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延期至2025年。

  四、持續推進城市提升,城市面貌不斷改善

  加強規劃引領,我市城市總體規劃成為全省首個批復至2035年的城市總體規劃,建成市區“多規合一”基礎數據展示和管理平臺。完成韶關學院韶州師范分院遷建主體工程。實施市區道路“白改黑”工程35.5公里,完成解放路斷面改造和韶關大道改造一期工程,整治6個主要交通節點,新建2座人行天橋,建成小島9.9公里慢行系統。加固市區河堤9.3公里,建成東河片區截污管網10.9公里。改造提升21個農貿市場,完成41個“五小”民生工程,城市功能不斷完善。開展芙蓉新區建設“百日攻堅行動”,新白線、市婦幼保健計生服務中心等項目破土動工,完成百旺路、濱江路和綜合客運樞紐主體工程建設。新區征地拆遷取得突破性進展,拆遷房屋17萬平方米,交地5000畝。入選全國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城市。投入5.4億元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順利通過創文國檢測評,“善美之城”品牌深入人心。

  五、謀劃推進全域旅游,旅游經濟持續旺盛

  大力實施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創建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全域旅游發展規劃編制和全域旅游資源普查工作,南雄被列入第二批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突出抓好大丹霞、大南華、大南嶺、大珠璣四大重點景區建設,全市旅游項目完成投資13.6億元,建成旅游集散中心5個、旅游公路50公里和旅游廁所207座,榮獲“全國廁所革命先進市”稱號。推動旅游融合發展,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開展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韶關站等系列戶外活動,抓好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和南雄原蘇區縣紅色旅游開發建設。提升旅游服務水平,實施紅黑榜制度,啟動智慧旅游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建設。新增2家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全市接待游客4237萬人次、增長18%,旅游收入389.9億元、增長20%,帶動營利性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4%。

  六、大力推進縣域發展,城鄉區域更加協調

  始終把加快縣域發展作為我市實現振興發展的關鍵。積極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工作。大力改善縣域基礎條件,武深高速仁化段建成通車,汕昆高速韶關段進展順利,韶新高速動工建設。新增和改造電網線路1318公里。實現村村通光纖,建成南雄原中央蘇區農村超高速無線局域網。完成中小河流治理605公里。超額完成省下達的水田墾造任務,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走在全省前列。加快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支持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實現縣域生產總值748億元、增長5.9%,其中農業增加值145億元、增長4.5%。省級現代農業“五位一體”示范基地實現縣域全覆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完成96.4%,排名全省前列。開展13個市級示范特色小鎮建設,江尾蘭花小鎮被列入省特色小鎮創建工作示范點。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實施6995個自然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作。

  七、大力加強生態建設,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開展生態紅線劃定工作,啟動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規劃。廣東綠色生態第一市建設扎實推進,完成造林40萬畝、森林碳匯造林6.2萬畝,完善提升生態景觀林帶38公里,新增森林公園11個、濕地公園1個。完成國有林場改革。始興深渡水瑤族鄉、樂昌九峰鎮、南雄帽子峰鎮入選首批“廣東省森林小鎮”。在全省率先建成森林航空消防基地。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加強施工揚塵、工業和機動車排污治理,整治“小散亂污”企業51家、關閉25家,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89.8%。加強水污染防治,全面落實河長制,完成48個畜禽養殖污染減排項目,水環境質量保持良好。推進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建成能耗大數據監控平臺,完成年度減排目標任務,通過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三年總體考核。

  八、矢志不渝改善民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市政府承諾為民辦理的10件計20項實事,大部分已完成和基本完成。全市有勞動能力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272元,貧困戶100%納入大病救助范圍。穩步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建設和教育綜合改革,扎實推進省市共建韶關學院,武江區被授予“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深入推進衛生強市和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全市23家公立醫院全面取消藥品加成,市縣鎮三級醫院全面參與醫聯體建設,完成13家鄉鎮衛生院標準化和353間衛生站規范化建設。全面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現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8.1%。成立市流浪乞討人員安置中心并設置應急救助基金。深入實施“雙百人才工程”,引進94名緊缺適用人才,選拔出首期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貼人才111名。城鎮登記失業率低于3.5%。建成745個行政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完成廣富新街、斌廬等歷史文化街區遺址修繕工作,舉辦南國書香節、市第五屆戲曲曲藝花會等群眾文化活動,大型現代采茶戲《楓樹灣近事》在第十三屆廣東省藝術節展演。我市運動員在十三屆全國運動會中榮獲7枚金牌,在省第四屆體育大會上總分位列粵東西北第一。獲全省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優秀等級!捌桨采仃P”創建成效顯著,實現“四個不發生”目標,十九大安保工作獲省表彰,群眾飲食用藥安全得到保障,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外事僑務、民族宗教、國防教育、人民防空、應急管理、防災減災、打擊走私、檔案管理、婦女兒童、殘疾人、地方志、紅十字會等事業取得新發展。

  九、不斷厚植勤廉之風,政府建設有效加強

  扎實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堅決落實市委重大決策部署,堅持向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市政協通報工作情況,注重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作用。辦理人大議案1件、代表建議81件、政協建議案5件、政協提案214件,辦復率100%。積極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制定政府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和政府規章程序規定,選聘新一屆市政府兼職法律顧問。積極推進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開展芙蓉新區正向激勵和反向問責試點。加強監察工作,穩步推進審計制度改革和審計全覆蓋。依法依規做好統計工作。積極防范化解政府債務風險。全面實施“七五”普法工作,廣大市民的法治意識不斷提升。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加強廉潔政府建設,嚴肅查處了一批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

  各位代表!這些成績的取得,最根本的是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有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有市委的正確領導,也離不開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離不開歷屆黨委政府打下的堅實基礎和全市干部群眾的艱苦奮斗,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向駐韶中省單位、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致以崇高敬意!向歷屆老領導老同志、所有關心支持韶關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正視我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不大,產業結構不優,實體經濟薄弱,工業發展短板突出;“兩個單一”的歷史困局沒有有效破解,新的發展動力沒有形成;縣域經濟薄弱,土地、資金、人才和環境容量等制約因素仍然存在;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滯后,芙蓉新城建設亟待提速,街區核心歷史文化價值和特色需要進一步挖掘、保護和展現;距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體系差距比較明顯,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沒有實現預期目標,落后預期目標2個百分點;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較低,在就業、就學、就醫、養老等方面與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仍有較大差距,等等。對此,我們將勇于直面問題,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切實解決好制約我市發展的突出問題。

  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統一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貫徹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決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堅持主動融入珠三角戰略,突出重大基礎設施、產業園區、中心城區、全域旅游、鄉村建設、生態建設六大發展重點和重大社會民生工作,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著力補短板、強弱項、解難題、重落實,全力加快振興發展。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人均生產總值增長6.5%,工業增加值增長8.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計劃生育等約束性指標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

  圍繞以上目標,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九個方面工作:

  一、突出發展實體經濟,推動經濟量質齊升

  堅持把發展實體經濟作為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突出工業提質增效,強化科技創新,大力培育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推動實體經濟做大做強。

  強力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強化企業掛點幫扶,選取50家存量優勢企業進行重點培育,助推企業規模和效益雙提升。制定工業增長點清單,確保新增規上企業30戶。實施企業倍增計劃,首批選取100家優質制造企業,通過政策扶持、政府服務,引導企業加強技改、增資擴產,推進產能倍增。依托優勢產業和龍頭企業,重點推進先進裝備制造、生物制藥、大數據等產業集群發展。大力發展特鋼產業,組建特殊鋼及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聯盟,打造高端優特鋼生產基地。充分發揮特鋼等材料優勢,力爭引進億元以上裝備制造項目15個,推動液壓件、汽車零部件、發配電設備、礦山工程機械等轉型升級,發展成套裝備及整機設備,抱團做大做強裝備產業集群。助推乳源東陽光公司建設成我市縣域經濟首個百億級特色產業集群。精心培育一批代表科技前沿的產業項目。開展招商引資年活動,整合招商引資力量,實施精準招商,全市新簽約產業項目100個以上、總投資300億元以上,其中落地項目70個以上、總投資200億元以上。

  全力打造產業發展平臺。深入實施園區三年提升計劃,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2億元,實現園區工業投資增長20%,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占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提升至40%以上。推進莞韶園開發建設,實施甘棠片區提升計劃,開工建設莞韶城三期,推動莞韶園與周邊鎮村融合發展。加快華南裝備園開發,盡快打通到市區的主通道,建設6條主干道和綜合服務大樓,統籌推進韶鋼與周邊村莊的區域規劃建設。深化與廣州、深圳、東莞的產業合作,推進珠江東岸產業合作區建設。以對接廣汽集團為契機,力爭打造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加大引進深圳科技產業力度。依托莞韶產業共建,全力推動縣域園區加快發展,完善園區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務平臺。發揮市區教育組團的優勢,加快謀劃市區新的高科技產業平臺,打造新的增長極。加強園區要素保障,著力化解“項目等地”的困局,補齊園區環境、設施、功能等短板。

  大力推進民營經濟發展。擴大民間資本投資范圍,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參與PPP模式開發建設運營。貫徹落實好國家新修訂的中小企業促進法,落實好我市發展民營經濟49條、降低制造業企業成本32條。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進一步做強市縣兩級“1+10”示范性公共服務平臺。拓寬企業融資渠道,完善“助保貸”政策,引導金融機構擴大信貸投放,推廣應收賬款融資業務,著力解決銀行轉賬限制和貸款到期“先還舊再借新”的問題。推進創業投資基金建設。充分發揮商會、協會的作用,做好“安商”“穩商”工作,暢順政府與企業溝通渠道。抓好“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工作,新增“四上企業”150家,民營經濟增長4%。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支持縣域園區創建省級高新區,力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家以上。引導各類主體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加快莞韶雙創中心、創智城、眾投邦加速器的建設運營。推動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鞏固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全覆蓋成果,1億元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達到30%,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達到25%,全年新增企業研發機構40家以上。深化政產學研合作,重點加快高品質金屬材料研究院、華實現代農業創新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爭取中科院韶關實驗室申報國家級檢測平臺,創建國家級產業計量平臺。

  二、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增強服務業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重點推動全域旅游、商貿物流、現代金融等行業提檔加速。

  大力發展全域旅游。突出“四大景區”龍頭帶動效應。引進戰略投資者共同開發建設丹霞山,“打通南門,聯通北門”,加快環丹南部片區開發,豐富旅游產品種類,提升核心產品競爭力,全面改進服務質量。圍繞“一寺兩院”建設,加強周邊環境整治,展示禪宗文化特色,推動大南華整體提升。結合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和環南嶺生態旅游公路規劃建設,加強西京古道保護利用,統籌大南嶺景區建設。做好梅關古驛道提升工程,充分展示姓氏遷徙文化內涵,加快大珠璣景區建設。高質量建設紅軍長征粵北紀念館,加快城口紅色小鎮建設,做好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打造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圍繞四大景區和周邊重要景點之間的互聯互通,謀劃建設一批全國一流、廣東領先的旅游公路,開工建設旅游公路100公里。加快“九齡故里·百里畫廊”示范線路等13個旅游重點項目建設,完善旅游服務中心、標示導向、停車場、旅游廁所等配套設施。加強旅游資源整合和業態布局,促進旅游與文化、農業、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10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新增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鎮2個、示范點4個。整合提升全市旅游節慶活動,統籌策劃“活力之旅、善美韶關”系列活動,開展10場旅游招商推介活動,打造韶關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實現接待游客、旅游收入分別增長10%以上和12%以上。

  大力發展商貿物流。加快重大物流平臺建設,推動粵北國際物流園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規劃建設韶鋼至烏石的鐵路貨運通道,推進白土港口建設,積極發揮“鐵海聯運”作用。鼓勵電子商務企業集聚發展,推動市電子商務產業園建設。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完善縣鎮村電商服務體系。開展“快遞下鄉”工程,提高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充分利用乳源縣稅收優惠政策,規劃建設總部經濟園區。促進批發業加快發展,實現批發零售業增加值增長6.5%。培育新增限上商貿企業20家以上。提升韶南大道汽車商貿產業帶。培育外貿新增長點,拓展韶關跨境電商清關中心業務,推進進出境快件監管場所項目建設。

  大力發展現代金融。加大金融、科技、產業融合力度。支持金融機構為科技創新創業企業提供專業化的高效信貸服務,實現金融業增加值增長8%以上。整合組建市級基礎設施和產業基金,帶動社會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和產業投資領域。支持引導我市現有產業基金加快投放。大力開展金融招商,積極引進各類金融機構進駐。全面完成農信社改制、組建農商行工作。強化政銀企合作,出臺政策性擔保機構擔保費補貼政策,探索開展“政銀擔”業務。加快天使母基金項目落地,推動知名創投企業進駐。

  三、堅持以項目為抓手,實現投資有效突破

  開展項目建設攻堅年活動,聚焦項目落地建設和投產達效,全年計劃安排重點建設項目144個,完成投資381億元。

  狠抓產業項目建設。千方百計擴大我市產業項目有效投資,加快76個產業重點項目建設、完成投資133.4億元。推動韶鋼技改、韶鑄搬遷改造等工業技改項目建設,加快去年集中動工建設的72個產業項目盡快投產達效。著力抓好中色南方稀土、白云電氣、忠信集團等項目開工建設。推進云門山旅游度假區、黃金(商創)小鎮、華南農產品交易中心二期等服務業項目建設。

  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構建“八高四鐵二航”的交通綜合體系,確保武深、汕昆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加快韶關丹霞機場、韶新高速、北江航道擴能升級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韶柳鐵路、贛韶鐵路復線、韶連高速、雄信高速、云軌項目、新豐至從化快速交通和G323線公路改造等項目前期工作。開展公路安防整治234公里。開工建設機場進場道路和韶關南高速出口至馬壩人遺址改擴建工程。

  推進水利能源等項目建設。大力推動華電南雄“上大壓小”熱電聯產工程、上廟水庫等13宗重點項目建設。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和仁化水系連通試點縣建設,完成30宗病險山塘加固工程和204.8公里山區中小河流治理項目。推進500千伏丹霞變電站工程前期工作,實施好1148宗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加快推進市區第三污水處理廠、鎮村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項目建設,實現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加強民生項目建設。建立穩定財政投入機制,支持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保障性住房等社會事業。突出21個民生類重點項目建設,完成投資58.4億元。繼續推進市區教育資源整合,完成市二中、曲仁中學合并遷建及湞江區風采實驗學校等項目建設。加快市婦幼保健計生服務中心、市第一人民醫院遷建、粵北二院綜合大樓及南雄、樂昌、翁源第二人民醫院等醫療衛生類重點項目建設。推動韶州文化廣場“一中心三館一劇院”開工建設。推進南水供水工程、公安消防新指揮中心等民生工程建設。

  四、全面深化改革,爭創發展環境新優勢

  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打造服務意識更強、行政效率更高和營商成本更低的營商環境,增強發展環境吸引力競爭力,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

  大力推進基礎性關鍵性領域改革。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實現全市國有“僵尸企業”出清。出臺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方案,推動國企按競爭性和準公共性分類管理,引導和鼓勵非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參與國企改革,加大國資國企整合重組力度。深化市與區的管理體制改革,賦予區更大的自主權,推動區和市區范圍的鎮(街)成為更重要的發展主體。改革完善園區管理體制,科學賦予管委會開發建設所需的管理權限。積極穩妥推進財稅、金融、社保、教育、醫療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

  深化放管服改革。升級完善市級“一門式一網式”政務服務平臺,加快推廣至縣(市、區)和鎮村。繼續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再造審批流程,積極應用信息化手段,推進行政許可標準化和協辦聯辦,確保不涉及新增建設用地投資項目審批控制在28天內。深化中介服務市場化改革,加快中介超市建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廣電子營業執照和全程電子化登記管理,大力推行“馬上辦”“跑一次”“零見面”服務模式。繼續推進“減證便民”行動。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探索實施跨部門“雙隨機”聯合檢查。

  降低企業經營成本。聚焦企業社保費用、涉企收費、物流、融資、用地、用能和制度性交易成本,研究推出新的降成本措施,為企業減負30億元以上。繼續推進大用戶直購電和售電側改革。實施涉企收費目錄清單管理。建立完善高成長小微企業名錄庫,落實中小微企業貸款貼息制度。充分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直接融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加強公共就業服務,推動校企訂單式服務和聯合培養,解決企業勞動力緊缺問題。采取以租代售等多種靈活供地方式,降低企業用地成本。

  大力推進人才強市。加大資金投入,確保人才資源開發專項資金1億元以上。繼續實施“雙百人才工程”,發揮首期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貼人才的示范帶動作用,加大引才力度。實施人才安居工程,投資2億元建設人才公寓,規劃建設國際高端人才社區。開辟人才綠色通道,扶持產業科技人才及創新創業人才團隊1000人,采取有力措施引導在韶就讀大學生留韶工作,鼓勵大學生在韶創業就業。擴大技能人才有效供給,落實職業技能晉升補貼政策。發揮駐外機構、商會協會的橋梁作用,促進招才引智。

  五、全力加快擴容提質,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

  堅持人民滿意的工作導向,繼續加大城市提升工作力度。以片區為單元狠抓城市連片提升,提升中心城區競爭力、資源集聚力和輻射帶動力。

  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深化城市規劃,優化中心城區布局,實現中心城區控規“一張圖”。今年重點圍繞五大片區,打造城市提升的示范和標桿。高標準建設芙蓉新區,完成投資70億元,打造“產城融合的現代化新城區”。小島片區按照“風情小島、韶關記憶”主題,打造“特色文旅商業區”。以韶州公園為“綠心”,將韶州公園片區打造為“宜居宜業的現代城市生態生活區”。依托現有大型商住項目集聚效應,將芙蓉山北部片區打造為“新型商貿集聚區”。支持曲江新城建設,推動曲江片區建設“工貿旅集約發展區”。同時,提升城郊周邊鎮和城邊村的規劃建設水平,打造優美、特色、活力城郊! 嫿〞稠槼鞘薪煌w系。樹立路暢城靚理念,重點實施10個交通節點和10條重要干線周邊景觀環境整治,加快市區高速出口的整體風貌改造。在環城高速的基礎上,貫通湞、武兩區的內環,建設生態路穿越蓮花山隧道連接蓮花大道的中環,加快構建城市道路三環。加快推進曲江大道、江灣大橋、芙蓉大道、新白線等交通干線建設,建設城區智能軌道交通。通過“建、改、拓、延”相結合,加強交通骨干網絡和支次路網銜接,改造7個交通堵點,打通6條斷頭路。

  構建優美城市生態景觀。充分發揮資源稟賦優勢,打造現代山水名城。加快城區與景區聯動發展,規劃建設舜帝森林公園,謀劃丹霞山西南門連接市區、南華寺至丹霞山南門的旅游通道,實現融山于城、融景于城。推進“三江口”建設,打造城市客廳。加強城市綠道建設。啟動“小山小湖”規劃建設,續建小公園、小綠地30個和親水平臺3個,打造“推窗見綠、開門見園”的生態休閑公園體系。大力推進濱江景觀帶、芙蓉中央公園、盆景山公園、林橋公園建設,活化新城水系,綠化破損山體,促進城市與生態保護融合發展。

  強化城市經營理念。合理布局城市商業用地,促進土地保值增值。加強土地儲備,開展劃片整體收儲試點工作,整治一批國有低產低效土地,集中盤活政府性資金資產資源。樹立城市更新理念,用好國家老舊小區改造試點城市政策,開展5個老舊小區改造試點,鼓勵企業騰籠換鳥、優二進三,將老舊廠房改造為文化創意、電子商務或企業辦公用房。推動都市型產業優先在芙蓉新城、三江六岸優質地段布局和發展,統籌做好高鐵站前片區、“華南數谷”核心區等重點片區規劃建設及招商工作,提升城市發展內生動力。制定促進樓宇經濟發展政策,引導各類商務樓宇形成產業特色,支持企業來韶建設總部大樓。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加大文明城市創建力度,擦亮“善美之城”品牌。加強對裸露地管理,深入推進拆違整治工作。狠抓市容市貌整治,突出整治城市“六亂”,重點在城市立面、公共空間、渣土揚塵、臨街門店、建筑材料堆場、廢品回收場地等方面發力,加強農貿市場周邊環境整治。建設智慧城市調度指揮中心。加強市區停車場規劃建設,綜合整治交通秩序。推行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嚴格落實“路長制”“樓長制”“門前三包”責任制,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

  六、著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業由增產向提質轉變。制定實施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著力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推行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確權頒證。推動資本、人才下鄉和企業入村,引導社會資本進入農業領域,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由“單家獨戶”向“園區集群”轉變。重點打造仁化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粵臺農業合作試驗區翁源核心區,建設一批萬畝農業產業基地。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增市級示范家庭農場50家以上、省市級農民合作示范社20家以上、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5家以上。加大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和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投入,力爭建成國家級、省級示范區4個。大力培育田園綜合體,每個縣創建一個集“山水田園湖林路+特色農業+N”的現代農業博覽園。加快推進13個特色小鎮建設。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和農村電商,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加強品牌保護和產品溯源工作,培育省級農業名牌產品10個以上、“三品”認證產品20個以上。辦好第28屆中國蘭花博覽會,舉辦全市首屆生態農業博覽會。

  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集中連片推進的方式全面開展新農村建設,建設美麗宜居鄉村。重點抓好環丹霞山片區、市區城郊農村片區、南雄古驛道新農村連片示范工程,推進278個省定貧困村建設新農村。著力把全市重要交通干線沿線和主要景區、中心鎮周邊的1089個自然村打造成為新農村樣板村。加強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深入推進城鄉清潔工程,完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和消防設施,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全覆蓋。改善鄉村基礎條件,加強“四好農村路”建設,完成300公里自然村公路路面硬化,新增和改造10千伏及以上供電線路1152公里。加強鄉村文明建設,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推動自然村成立村民理事會,鼓勵鄉賢反哺支持家鄉建設,構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堅持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著力構建黨政、行業、社會“三位一體”大扶貧工作機制,壓實縣鎮村主體責任,鞏固預脫貧的2.73萬戶6.45萬人,確保再脫貧0.76萬戶2.54萬人。突出產業扶貧,加快6個100萬畝山地特色產業基地建設,發展“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等多種幫扶模式,推動光伏、旅游、電商等項目落實到村到戶。落實危房改造、就業、教育、醫療、低保兜底等政策。

  七、堅持綠色發展,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航程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韶關最大的發展優勢之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牢牢把握生態發展定位,努力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爭當全省綠色發展排頭兵。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嚴格落實河長制,開展北江、湞江、武江、新豐江等跨區域河流水環境聯防聯治,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抓好規;笄蒺B殖場治理,確保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加強工業廢氣、露天焚燒、施工揚塵、機動車尾氣的治理,確保城市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0%以上。抓好全國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全面排查工業固體廢物堆存場所,推進大寶山、凡口等周邊土壤治理修復,實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質量強制調查評估。完善污染預警機制,加大對違法排污、挖山、采砂采礦的查處整治力度。

  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力度。深入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完成全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嚴格執行林地定額制度。規劃建設粵北生態特別保護區,著力構建廣東北部山區生態功能區新格局。主動謀劃建設國家公園。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豐富植物品種,加強林相改造,由過去較為單一的綠化向美化彩化轉變。扎實推進廣東綠色生態第一市建設,開展森林撫育60萬畝、碳匯造林5萬畝,新建提升生態景觀帶93公里,新增森林公園2個、濕地公園1個。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探索設立市綠色發展基金。加快推進循環經濟環保園一期項目建設。加強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快節能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推廣應用,促進鋼鐵、冶金、電力、建材等傳統產業節能改造。強化重點用能單位節能管理,建立行業領域節能“領跑者”標準制度,整體提升全社會能源利用效率。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推進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校園、綠色社區建設,增強全民環保意識。

  八、著力保障改善民生,提升群眾獲得感

  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努力為群眾提供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推進教育優先發展。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爭創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實現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縣(市、區)全覆蓋。積極穩妥推進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深化省市共建韶關學院,推進大學科技園建設,支持高校內涵發展。重視學前教育安全管理和優化布局,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建70所文明校園。加快推進韶關智慧教育項目建設,培育發展智慧教育產業。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爭創省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示范市。

  推進健康韶關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省衛生強市建設,做好人口計生工作,推進醫聯體、醫療集團建設,擴大縣域醫療服務共同體試點。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用5年時間引進和培養1500名以上基層醫療衛生實用型人才。推行分級診療制度,繼續擴大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面。推進“醫養結合”的健康養老服務,試點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公建民營社會化改革,確保每千名老人擁有35張養老機構床位。

  推進文體事業發展。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加強小島片區文物古跡修繕保護和活化利用,實現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全覆蓋;系統挖掘梳理紅色文化、工礦文化、丹霞文化、禪宗文化、珠璣文化、客家文化、瑤族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推出一批研究和活化利用成果,擦亮文化品牌;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推出一批群眾喜愛的文化產品,舉辦好南國書香節、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活動等文化活動。擦亮廣東戶外運動天堂品牌,加強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做好市體育中心項目前期工作,打造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

  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推動“雙創”,支持創業就業孵化基地建設,促進異地創業和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力爭城鎮新增就業3.2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8萬人,促進創業1600人。加強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兜牢社保民生底線,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提高醫保待遇水平,開展二次醫療救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

  推動社會治理創新。推進“數字政府”建設,應用大數據提升社會治理智能化水平。構建社會信用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發揮社會組織積極作用。依法及時就地解決群眾合理訴求。筑牢數字化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開展打黑除惡專項行動,加強“掃黃打非”工作,嚴厲打擊黃賭毒和盜搶騙等違法犯罪,全面推進全民禁毒工程,建設“平安韶關”。加強安全生產管理,推進消防安全“網格化”建設,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加快實施南水水庫泄洪渠棄渣整治工程,防范重特大事故發生。強化食品藥品安全,打造一批示范性“放心餐館”“放心藥店”。落實糧食安全政府責任制。

  今年市政府重點辦好十件民生實事:1.推進醫療基礎設施建設;2.加強城鄉生活垃圾處理;3.繼續推進南水供水工程建設;4.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5.推進“廁所革命”;6.開展“明廚亮灶”工程;7.推進市區風度書房建設;8.提供公安便民服務;9.實施市區城鄉結合部路燈安裝升級工程;10.建設氣象科普場所。

  九、堅持實干導向,打造為民務實清廉的法治政府

  打鐵必須自身硬。堅持以實干創業、結果說話為工作導向,大興實干之風,恪守發展之責,提升政府依法履職能力和水平,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

  依法行政,規范履職行為。自覺接受黨委領導,圍繞黨委重大決策和部署抓好落實。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和人民政協、新聞輿論、人民群眾的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加強12345政府服務熱線建設,開展“我向市長說句話”網民建言征集活動,積極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健全政府法律顧問工作機制,實施重大行政決策目錄管理。健全部門權責清單動態管理機制,規范權力運行。堅持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加強行政復議和行政應訴,完善行政爭議協調化解機制。

  實干興政,提高執行能力。施政之要,貴在落實,重在實干。堅決糾正調門高、只表態、不行動、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的不良作風,以更強擔當精神履職盡責。實施市政府系統爭先進位抓落實評價制度,努力形成“比學趕超、爭先進位”的良好工作局面。建立科學高效的督查督辦制度,強化工作追責問責。健全鼓勵創新、容錯免責機制,鍛造一支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隊伍。

  從嚴治政,加強廉政建設。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牢記“五個必須”,強化“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兩個責任”,堅持不懈貫徹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嚴格執行監督制度,將“三重一大”事項納入風險和可控性評估管理,推進廉政風險防控工作全覆蓋。繼續整治“四風”突出問題,堅決杜絕“門好進、臉好看、話好聽但事難辦”的現象。充分發揮審計監督和保障作用,加強審計整改工作,堅決糾正年年審、年年一個樣的問題。深化標本兼治,加大預防和懲治腐敗工作力度。

  各位代表!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新時代要有新作為。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同懷愚公志、共盡精衛責,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逐夢前行,實干苦干巧干,為加快韶關實現振興發展、創造更加幸福美好未來而努力奮斗!

(責任編輯:宋雅靜)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