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青海省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午夜福利50集在线看,2023国产精品啪啪视频,一级a性色生活片久久毛片,国产91三级精选国产

資料:青海省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

2012年03月23日 15:34   來源:新華網   

(點擊查閱更多2006年地方政府工作報告)

 

    (2006年1月14日 宋秀巖)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關于青海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報告,請連同《規劃綱要(草案)》一并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十五”時期的工作回顧

    “十五”時期是我省發展歷程中的最好時期。這五年,時逢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為我們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全省各族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全力推進“消除貧困、富民強省”和“深化改革、創新體制”兩大歷史任務,勝利完成了“十五”計劃的主要指標,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實力明顯增強。預計五年間全省生產總值以年均12%的速度持續增長,突破總量500億元、人均10000元的大關,由2000年的258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 543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2000年的26.1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63.3億元,年均增長19.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16.6億元增加到33.7億元,年均增長15.2%。

    ———固定資產投資成倍增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五年間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417億元,是“九五”的2.5倍,基礎設施長期落后的面貌明顯改善。新增公路通車里程1.1萬公里,建成高速公路196公里,省會、州府、縣城之間全面通油路,實現鄉鄉通公路,行政村基本通公路。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全線鋪通,蘭青鐵路、青藏鐵路西格段和西寧、格爾木機場擴能改造順利完成。建成公伯峽水電站、橋電二期和官亭至蘭州東750千伏、烏蘭至格爾木330千伏輸電線路等重點電源電網工程,新增電力裝機容量174萬千瓦。建成黑泉水庫和一批人畜飲水工程,解決了農牧區118萬人、400多萬頭只牲畜的飲水困難。新建光纜1.6萬公里,固定電話和移動通信用戶分別突破百萬戶,實現了鄉鄉通電話。完成一批城市道路、供排水、集中供熱和農牧區電網改造、送電到鄉等公共設施建設,城鎮功能不斷增強,鎮容鎮貌變化顯著。退耕還林草、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人工增雨、防污治污等一批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取得較大進展,總投資75億元的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啟動實施。森林覆蓋率比“九五”末提高1.3個百分點。

    ———結構調整邁出較大步伐,特色經濟框架初步形成。三次產業比例由“九五”末的14.9:45.6:39.5調整為 11.6:48.7:39.7。尊重規律,順天應市,農牧業和農牧區經濟結構呈現積極變化。2005年,薯、油、豆、藥、菜等特色作物種植面積比重由2000年的55%提高到65%。設施農牧業、農區畜牧業、農牧業產業化有了較快發展。勞務輸出規模五年翻了兩番, 2005年達到89萬人次。依托優勢資源,建成百萬噸鉀肥、90萬噸純堿、鋁電聯營、澀寧蘭天然氣輸送管道等重點工業項目。2005年完成工業增加值204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 4.6個百分點,工業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鹽湖化工、電力、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四大支柱產業進一步壯大,冶金、醫藥、建材、農畜產品加工四大優勢產業持續發展,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到56%和29%。高原旅游業蓬勃發展,五年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2341萬人次,實現旅游業收入88億元,分別是“九五”時期的2.5倍和3.2倍。服務業穩步發展,2005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0.5億元,年均增長11.9%。

    ———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對外開放水平持續提高。全面取消了農牧業稅,農牧區稅費改革取得重要進展,農牧民負擔比“九五”末人均減少78元。堅持“抓大、扶強、活小、退劣、減負”,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資本戰略性重組,國有企業基本實現產權結構和投資主體多元化,國有資產在改革發展中保值增值,整體效益明顯提高。2004年省屬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凈資產達到120億元,比“九五”末增長1.38倍。預計2005年工業企業實現利潤70億元,年均增長1.5倍。制定和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經濟在全省經濟總量中的比重由“九五”末的18%提高到23%。財稅、住房、流通、投資、金融、糧食、國有土地、礦產使用權等各項改革全面推進,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青洽會”、藏毯國際展覽會等大型經貿活動的影響逐年擴大,成為青海招商引資、對外交流的重要平臺,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不斷提高。五年累計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17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14億美元,引進省外資金317億元,分別是“九五”的2.2倍、5.4倍和4倍。出口超千萬美元的企業發展到10家。

    ———注重統籌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調整教育布局,組織實施寄宿制學校建設、高校基礎設施、現代遠程教育等項目,城鄉辦學條件得到改善。全面實施“兩免一補”政策,農牧區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和城鎮低保家庭子女上學難問題得到解決。“普九”教育人口覆蓋率由2000年的70.7%提高到86.8%,青壯年非文盲率由82%提高到93%。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科技獎勵制度,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啟動實施,農牧區科技富民計劃全面推進。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改革與發展,一批重點文化設施相繼建成,縣縣有“兩館”的目標全面實現,部分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取得初步成效。文物發掘和保護工作取得重要成果。“西新”工程和“村村通”工程進展順利,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86.5%和92.5%,比2000年分別提高23.5和6.5個百分點。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郁金香節、民族文化旅游節等文化活動水平逐年提高,藏羚羊“申吉”獲得成功。多巴國家級高原體育訓練基地基本建成,群眾體育活動設施得到改善。衛生項目總投資15億元,超過前三個五年計劃完成的投資總和。疾病預防控制、醫療救治體系基本建立,各族群眾主要健康指標顯著提高。實施計劃生育獎勵扶助政策和“少生快富”試點工程,人口年均自然增長率為11‰。審計、監察、工商、統計、質監工作得到加強。精神文明創建、新聞出版、檔案、氣象、地震、婦女兒童、殘疾人、老齡等事業取得新進展。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精神面貌呈現可喜變化。 2005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58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65元,扣除價格因素,年均分別實際增長8.4%和5.5%。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由2000年的12.1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18.3平方米,農牧民人均居住面積由15.3平方米增加到18平方米。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建立,城鎮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不斷推進,農牧區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省。對城市低保對象實行分類施保、醫療救助和冬季取暖救助,城鄉特困群眾救助體系初步建立。五年城鎮新增就業15.2萬人,減少農牧區貧困人口77萬人。五年來,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偉大實踐,激勵著全省各族人民謀發展、盼富裕、思和諧的熱情和斗志,解放思想、振奮精神、干事創業、加快發展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生活的主旋律。

    同時,民主法制建設和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堅持依法行政,自覺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省政協的民主監督,定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加強與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聯系。

    五年共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2076件、省政協委員提案1411件。提請省人大審議地方性法規27件,制訂和修改政府規章32件。省政府取消各類行政審批許可項目584項、行政事業收費項目179項。推進政務公開和政府上網工程建設,暢通民意訴求渠道,完善基層民主管理制度,信訪和人民調解工作得到加強和改進。認真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政府公務人員的宗旨意識和服務意識得到增強。投資環境治理年活動取得初步成效。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民族宗教工作成效顯著。普法教育深入開展,監獄布局調整順利完成。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建設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堅決抵制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分裂滲透,創建“平安青海”取得階段性成果。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和相關機制基本建立。廉政建設、外事僑務、司法、參事、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等工作進一步加強。

    各位代表,“十五”時期是全省上下團結奮斗、積極進取的五年,是全省經濟快速增長、實力顯著增強的五年,是各族人民安居樂業、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經過五年的努力,我省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呈現嶄新局面,青海的形象和面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回顧“十五”的實踐,全省工作在許多方面都富有開創性。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省各條戰線上的工人、農牧民、知識分子、干部職工,向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社會各界人士,向中央駐青各單位、駐軍指戰員、武警部隊官兵和公安民警,向所有關心青海建設和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十五”時期的成就將載入史冊。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發展水平低,經濟總量小,貧窮落后仍然是基本省情,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突出困難和問題。主要是:農牧業基礎薄弱,農牧區建設滯后,農牧民持續增收難度大;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低,工業結構單一,增長方式粗放;資金短缺狀況加劇,科技支撐能力不強,運輸瓶頸制約進一步顯現;各項改革仍處于攻堅階段,體制機制性矛盾還比較突出;社會事業發展不足,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拉大;城鄉居民收入總體水平偏低,就業壓力增大;新的社會問題和利益矛盾增多,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艱巨。在轉變政府職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風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這些矛盾和問題,有些我們要在工作中盡快加以解決,更多的還需要付出長期的艱苦努力。對此,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提高解決矛盾和問題、做好政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十一五”發展的總體要求和奮斗目標

    今后五年,是我省改革發展的關鍵五年,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轉變增長方式、創新發展模式、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的關鍵五年,既充滿機遇又面臨重大挑戰。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加大對民族地區尤其是對藏區的支持力度,國內外生產要素流動和產業轉移加快,是我們可以積極利用的有利條件。長期開發建設形成的物質技術基礎、創造的體制環境、積累的寶貴經驗,為我們實現又快又好發展奠定了較好基礎,提供了有力保證。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趨勢加深,全國各地加快發展,市場配置資源作用擴大,我省地處偏遠,獲取資本、技術、人才和稀缺資源,遇到的競爭更加激烈;不僅要加快發展,更要在保護生態、節約資源、防止污染的前提下實現科學發展,面臨的任務更加繁重。面對機遇增多、挑戰加劇的新形勢,我們一定要站得高一些、看得遠一些、想得深一些,千方百計地搶抓機遇,堅韌不拔地應對挑戰,努力把富民強省的偉大事業推向新的階段。

    根據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十一五”期間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以發展與和諧為主題,堅持發展第一要務,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確保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綜合經濟實力再上一個新臺階;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顯著提高,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比“十五”末明顯降低;特色產業不斷壯大,特色經濟在全國的地位不斷提升;重要生態保護區和功能區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總體惡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城鎮建設取得新的突破,農村牧區貧困人口基本解決溫飽,城鄉居民生活明顯改善;科技創新能力增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科技攻關取得突破;社會事業加快發展,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農牧區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取得新進展。

    主要預期調控指標為: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以上,人均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達到250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人口年均自然增長率控制在9.8‰以內。

    實現“十一五”的奮斗目標,政府工作要按照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社會和諧的總要求,堅持把握好以下著力點:堅持又快又好發展,保持較快發展速度,著力擴大經濟總量,不斷增強發展后勁,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統一,推進經濟社會的新跨越。堅持科技進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節約能源資源,把經濟增長建立在高效利用資源、減少環境污染、注重質量效益的基礎之上。堅持“五個統籌”,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區域以及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堅持改革開放,不斷破除阻礙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廣泛吸引國內外資金、技術和人才,以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在更寬的領域投資創業,增強發展活力,拓展發展空間。堅持以人為本,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著力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放手讓人民群眾創業興業、改善生活,促進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石蘭蘭)

商務進行時